查看原文
其他

低龄留学的前世今生:轮回还是蜕变?

严济林 新学说 2019-11-24

点击蓝字关注“新学说”

文/新学说 严济林

留学应该从百年之前说起?

最直接的原因应该是列强用炮火打开了中国的大门?

清政府派遣留美幼童的如意算盘是什么?

解读清代幼童留美与现如今低龄化留美,你准备好了吗?

 

中国近代留学事业的开创者——容闳

容闳出生于贫穷的农民家庭,当时中英发生鸦片战争。他在童年时期就眼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,也看到了封建王朝的腐败无能,人民生活的贫困。他留学美国时,眼见西方教育的发达,科技先进,国力强盛,相比于自己的国家,他决定从教育入手,通过教育来改变当时中国的现状。

1863年容闳受两江总督曾国潘之召,入总督幕府。1870年,曾国藩往天津处理“天津教案,容闳当翻译,有了和曾国潘单独接触的机会,于是大胆向曾国潘提出了他的“留学教育计划。曾国藩非常赞同,立即与李鸿章联合上奏,得到了清廷的批准。前后经过近20年的努力,容闳的理想总算变成了现实。

 

清代幼童留美之招生

曾国藩和李鸿章计划先向美国派120名留学生,主要学习科技、工程等办洋务急需的学科。考虑到语言问题,决定选10到16岁的幼童出国;从1872年起每年派30名,至1875年派完;留学年限为15年;经费一律由清廷支付。


如果在今天,这样优越的条件,难得的机会,不知有多少人会千方百计去争取出国。但在那时,绝大多数人对出国留学视为危途,尤其是美国,离中国遥远,不少人认为那是个非常野蛮而不开化的地方,甚至会把中国人的皮剥下,“安在狗身上”,特别是将十来岁的儿童送出国,一别就是15年,还要签字画押,“生死各安天命”,让一般家长难以接受。所以,即使容闳使出全身解数,也招不满这30名幼童。于是他不得不返回老家香山县动员说服乡亲们报名,同时在附近县市活动,结果还是没有招满,最后在香港又招了几名,才凑足30名,于1872年8月11日由上海赴美。以后的三批90名学生,虽然招收时遇到的困难稍小一点儿,但同样艰难。不过,由于容闳的执著,120名幼童被如期派到了美国,终于打开了中国官派留学生的大门。

 

清代幼童留美之“美国化”

 清政府派留美幼童的如意算盘是,在政治和思想上保持封建文化传统的前提下,把美国的先进技术学到手,旧瓶装新酒,换汤不换药。事实证明,这是不可能的。幼童们在美国接受的是西方资产阶级的教育,过的是美国式的生活,特别对于十来岁的孩子来讲,非常容易“美国化”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些幼童不愿穿中式服装,经常是一身美式打扮。尤其是那根拖在脑后的长辫子,既麻烦,又常遭人白眼,不少幼童索性把辫子剪掉,见清廷长官时再弄一根假辫子装上。


众所周知,在清朝,辫子不是简单的装束问题,而是是否忠于清廷的政治问题。当清廷官吏发现有的幼童剪掉了辫子,就一面严厉管教,一面上奏清廷。清政府自然对这批留美幼童失去了政治上的信任。还有一些幼童受美国宗教文化的影响,渐渐地信奉了基督教,诵圣经,做礼拜,十分虔诚。几个极端分子还暗地里组成了“中华归主团”,提出“中华帝国基督化”。这更是清政府不能容忍的。为惧怕这批幼童到美国后信了洋教,清廷曾三令五申不许幼童进教堂,结果还是在这方面出了问题。

 

清代幼童留美之“问题少年”——容揆

 

容揆,容闳的族弟。在容闳的鼓励下1873年来美留学。容揆被分配住在威利夫人家。威利夫人友善可亲, 对待来自中国的孩子像自己的孩子一样,悉心照料,辅导他学习英语,熟悉西方生活。威利夫人的照料与爱护使容揆感念至深。这份深厚的深刻友谊一直延续到他们的后代。威利夫人其实是当时热情接待、亲切照料120位幼童的70多个美国家庭的代表。 



幼年的容揆,个性有点羞怯、内向,但很有主见。他看清了要做的事就一定坚持不渝去做。刚到威利家的第一个星期日,威利夫人邀他一起去参加主日学,他以为是去看将要上学的学校,就跟着去了。但一进去,看见这是一座教堂,他不敢进去,转身就跑,威利的儿子不知何故,跑步追赶他们,一直追到家也无法劝他回到教堂去参加礼拜。然而,在随后的生活中,在好心的威利夫人和威利兄弟的影响下,他对基督教从无知、躲避,到逐渐了解,看到基督教是个好宗教,进而学习她的教义,不仅笃信她,而且认为中国人也需要她。大约在1870年代后期,唐国安、容揆等留美幼童组织了一个“促进更多中国人信奉基督教学会”宗旨是“将来回到中国,把福音带给同胞,引领他们走上永久和平康乐之道”。

 

清代幼童留美之召回

1876年,吴子登出任留美幼童监督,吴子登虽支持洋务事业,还有一定的英语水平,但思想开放度不高,行为古怪,官僚习气严重,对派留学生常持异议。他一上任,就将幼童们召来,严加训斥,引起多数留美生的不满。吴子登还增加幼童们的中文课程,突出进行封建道德礼仪教育,对剪掉辫子者严惩不怠,甚至杖责。一时间搞得留美幼童人心惶惶,怨声载道,最后在幼童们的心里反而激起了一种逆反心理,对吴子登的话就是不听,这更使吴子登怒不可遏。


令人不安的是,吴子登频频向清廷写奏折,经常给李鸿章写信,讲留美幼童如何“美国化”,如何不听管教;讲容闳如何放纵幼童,如何目空一切,如何失职。而容闳毕竟不大懂中国政治,从来没想到向清政府写奏折,或给李鸿章写信讲明情况。这样时间一长,清廷即对吴子登的话信以为真。所以当1881年吴子登请求清廷将幼童们全部撤回的时候,迅速得以批准。于是,吴子登下令,所有幼童从1881年8月21日起,分三批,启程回国。


幼童被撤回的消息,无论对容闳,还是这些幼童,乃至教育幼童的美国老师和朋友,都似晴天霹雳。因为,再过四五年,有一些幼童就要大学毕业,其他的一部分也会陆续升入大学,真是眼见成熟的果子被硬给剥掉了!耶鲁大学的朴德校长联合一批美国友人致信清廷总理各国事务衙门,有理有据地指明了撤回留学生的错误,并要求改正。但清政府从政治着眼,还是将幼童撤回来了。于是清朝官派留美就此夭折。

 

清代幼童留美回国后取得的成就

 

据统计,这批留美生中从事工矿、铁路、电报者30人,其中工矿负责人9人,工程师6人,铁路局长3人;从事教育事业者5人,其中清华大学校长1人、北洋大学校长1人;从事外交行政者24人,其中领事、代办以上者12人,外交部部长1人、副部长1人,驻外大使1人,国务院总理1人;从事商业者7人;进入海军者20人,其中14人为海军将领。


最为著名的是蔡绍基,北洋大学校长;詹天佑,铁路工程师;唐国安,清华学校(清华大学前身)校长;容揆,外交官;梁如浩 ,交通大学创始人……

 

总之,他们大都在不同的岗位上为中国的现代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。

 

分析清朝幼童留美成功的因素

自身环境因素

 

 清政府虽大力支持留学事业,政府免费出资留学15年,但当时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,中国百姓对美国的了解远远不够。在当时中国百姓的心里美国是野蛮而不开化的地方。因此清朝的留美孩童,大多来源于穷苦百姓。他们经历了战火的纷飞,动荡不安的中国使得他们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,出国留学虽说是未知的结局,但却是他们最好的选择。

 

监管力度

 

小留学生们都是未成年,心智尚未成熟,独立学习能力也不强。因此清代的留学生监管力度是十分严格的。清政府在美国建立了管理小留学生的机构,便于知晓学生们的学习情况,而且有中文老师单独授课。监管人员时刻监督着小留学生们的学习情况,一旦发现留学生思想出现问题会及时的发现和指引。但当时的监管人员,吴子登并没有正确的指引孩子,而是一味的觉得留美孩童在挑战清朝的权威,于是才有了后期清政府召回留美孩童的事件。

 

清朝时期的留学环境

 

清朝时期,清朝政府将孩子寄养在美国家庭,以便于孩子能够较快的融入当地的环境。当时的美国家庭都十分的有爱,上文中提到了威利夫人一家就是当时美国家庭的典范。离家万里,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家,在寄养家庭感受到了无限的关怀,这便于孩子的成长。

 

结语

回顾清朝幼童留美,虽说留学事业中途夭折,但回国后的留美孩童在各自的领域发挥中重要的作用。

 

现如今随着家长对国外教育的的深入了解,以及国际教育程度的加深,使得不少家长觉得留学应从娃娃抓起。但由于信息上的误差,导致家长低估了国外留学的风险,监管力度不够,孩子的心智尚未成熟等原因,使得小留学生们出现了家长们意想不到的状况……


我们做民国时期教育系列篇的初衷,是研究百年前的民国时期的教育思想对比分析,来反思现如今的教育。

 

您可以留下您感兴趣的话题或是想看到的研究方向,以及您发现的问题,欢迎大家畅所欲言,我们将不断的完善民国教育篇。


相关阅读

民国学校系列篇:京城首所女子国际学校——贝满女中

民国国际教育(开篇):国际教育枝头的繁花翠柳——清末民初的国际教育研究

民国学校系列篇:百年前,中国的教育也曾被“国际化”渲染过

民国人物系列篇:是谁成就了复旦?又是谁甘愿毁家也要兴学?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